平仄怎么分啊
1、“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r\n\r\n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r\n\r\n平声平道莫低昂,\r\n\r\n上声高呼猛烈强,\r\n\r\n去声分明哀远道,\r\n\r\n入声短促急收藏。
2、一般有以下四种区分方法:一是按音调平仄分。一般应上仄下平,就是上联结尾字的音调应该落上声(第三声)和去声(第四声),下联结尾字的音调应该落在平声(一二声).(阴平、阳平)比如春回大地千山笑”(笑”是仄音),福满人间万民欢”(欢”是平声)。二是按因果关系分。
3、平仄声区分:在古代汉语中,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平声是没有升降变化的,显得平缓悠长;上、去、入三声则是有升降变化,统称为仄声。在现代普通话中,虽然声调分类有所不同,但平仄的基本原则仍然适用,即阴平、阳平对应平声,上声、去声对应仄声。
4、上联仄结尾,下联平收声。(最后一个字上联的是仄,下联的是平。本条是区分上联,下联的标准。)拼音普通话,三四声是仄,一二声是平,轻声也是平。(阴平,阳平及轻声是平,上声,去声是仄。)不管上下联,都忌三连仄,也忌三连平。(不能连续三个字都是平,不能连续三个字都是仄。
5、按照古读音四声,平声为“平”、上声、去声、入声为“仄”。依旧韵的对联,横批从右到左书写,上联贴右边,下联贴左边。新、旧韵的主要区别在“入声”。古音以中原音为基础,普通话以北方音为标准,北方音没有入声,入声字分别在其它不同声调中。
请高手修改下本人所写古体诗歌
首先楼主说了他写的是古体诗歌,是古体诗,不是近体,所以,没有必要按格律平仄去压,只要押韵不犯忌就好我大致改下:云飞风走马萧萧,清枝杏花烟雨遥。斜燕泪啄谁知晓,陈语熙颜倾君聊。挥鞭相看霞飞逝,轻舟千里过溪桥。罢别休语少迟恨,回首明月一般抛。
“萧卿家”虽是君臣的亲切旧称,但是也体现一种伯仲之友谊,既然是古体诗歌,当然也可借用。1修改后,格式更合七律,支离破碎的意思情节前后浑然一体,较好地体现作者思友、恋友想再见到萧友,又怕萧友变化太大第一时间不能认出的惭愧。
尽力遵从原作意境,望指教。水调歌头——难相忆西风起,梦千寻,雪如昔。无所偎依、金樽寒似余温稀。笙吹彻人尤离,红妆散初颜改,一场风花去。终究折尽梅,花难尽相忆。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中的“教”是什么意思?读几声?
1、教(jiào):使,令。解析:《寄扬州韩绰判官》(唐)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平平仄仄仄平平 秋尽江南草未凋。
2、读“jiào”。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释义为青山隐隐约约绿水千里迢迢,秋时已尽江南草木还未枯凋。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你这美人现在何处教人吹箫。【1】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
3、译文:青山隐隐约约绿水千里迢迢,秋时已尽江南草木还未枯凋。
4、教,没有很复杂的含义,在句中就是“传授”之意。将调笑寄寓在风调悠扬,清新俊爽的画面之中,写艳情而不流于低俗,这也是可见杜牧作诗功力之处。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