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肢残人有着一系列的公共设施和关怀行动,旨在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平等和融合。以下是一些具体措施:
1. 无障碍设施:
公共建筑: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如医院、学校、图书馆、文化设施等,必须按照国家标准建设无障碍设施,如电梯、坡道、无障碍卫生间等。
公共交通:公共交通工具,如公交车、地铁、出租车等,应设置无障碍设施,如低位座位、无障碍卫生间等。
2. 就业支持:
税收优惠:对雇佣肢残人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
就业培训:为肢残人提供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就业竞争力。
3. 教育保障:
特殊教育:为肢残儿童提供特殊教育,确保他们能够接受与健全儿童同等的教育。
辅助设施:在学校为肢残学生提供必要的辅助设施,如轮椅、助听器等。
4. 医疗保健:
优惠政策:为肢残人提供医疗保健优惠政策,包括减免挂号费、药品费等。
康复服务:提供康复训练、辅助器具适配等康复服务。
5. 法律保障:
《残疾人保障法》:明确规定了国家对肢残人的保障措施和权益保护。
反歧视法规:禁止在就业、教育、医疗等领域对肢残人进行歧视。
6. 公共宣传:
提高社会认知: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宣传肢残人的权益和需求,提高全社会对肢残人的关注和尊重。
7. 慈善救助:
政府救助:对生活困难的肢残人提供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等。
慈善机构:鼓励慈善机构为肢残人提供帮助,如捐赠轮椅、衣物等。
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在努力为肢残人提供更好的保障和关怀,促进他们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