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 经验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这一阶段主要受到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强调教育是基于个体经验的积累和总结。
课程内容主要来源于教师的教学经验和对学生行为的观察,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训。
代表人物有杜威、斯宾塞等,他们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强调课程与教学的实践性和实用性。
2. 科学阶段(20世纪中叶至20世纪末)
这一阶段开始强调科学方法在课程与教学论中的应用,追求课程与教学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课程开发和研究方法更加严谨,重视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
课程内容更加多样化,包括学科知识、社会文化、情感态度等各个方面。
代表人物有布鲁纳、赞科夫等,他们提出了一系列教育理论和课程开发模型,如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发展性课程理论等。
3. 反思阶段(21世纪初至今)
这一阶段强调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应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个性、情感和价值观。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更加注重跨学科性,融合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课程开发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主体性,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代表人物有加德纳、斯滕伯格等,他们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教育理念和课程开发模式,如多元智能理论、学习风格理论等。
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经历了从经验到科学,再到反思的过程,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