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高考录取中,采用“先专业后学校志愿”的录取方式,意味着考生在填报志愿时,首先要选择具体的招生专业,然后再选择学校。以下是这种录取方式的一般流程:
1. 填报志愿:
考生在高考成绩公布后,根据个人兴趣和成绩情况,在招生院校和专业中,选择自己心仪的专业。
在每个专业志愿中,考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和期望,对多个学校进行排序。
2. 院校录取规则:
院校在录取时会按照考生填报的专业志愿进行排序,而不是直接按照学校志愿。
如果考生在某个学校的某个专业志愿中达到录取分数线,该考生将被该校该专业录取,即使他/她在其他学校的其他专业志愿中也可能有更高的分数。
3. 录取结果:
如果考生在某个专业志愿中达到了该专业的录取分数线,并且该专业在招生计划内有剩余名额,考生将被录取。
如果考生在某学校的所有专业志愿中都没有达到录取分数线,那么即使他/她在其他学校的其他专业志愿中分数较高,也无法被录取。
4. 注意事项:
考生需要认真阅读招生简章,了解各专业的录取规则,如是否实行“分数优先”或“志愿优先”等。
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应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合理选择专业和学校。
部分专业可能对考生的身体条件或单科成绩有特殊要求,考生在填报志愿时需要特别注意。
采用“先专业后学校志愿”的录取方式,考生在选择志愿时需要更加注重专业匹配度,而不仅仅关注学校的名气或地理位置。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