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访和集体访是中国社会管理中常见的两种群众来访形式,它们在参与人数、组织形式、目的和性质等方面有所区别:
1. 参与人数:
群体访:通常指人数较多的群众来访,但人数并没有明确的上限。群体访的参与者往往因为共同利益或问题而聚集起来。
集体访:通常指人数相对较少的群众来访,通常有明确的人数限制,如10人以上、20人以上等。集体访的组织性更强,参与者往往是经过组织或者有共同诉求的群体。
2. 组织形式:
群体访:参与者可能是自发组织,也可能是通过某种社会关系网络聚集,组织形式较为松散。
集体访:参与者通常是经过一定组织程序,如通过单位、社区、行业协会等组织起来的,具有更强的组织性和纪律性。
3. 目的:
群体访:目的多样,可能包括反映问题、表达诉求、寻求帮助等,但往往没有明确的政治目的。
集体访:通常有较为明确的政治目的,如要求政策改变、表达对某一政治事件的立场等。
4. 性质:
群体访:性质上属于非正式的上访,通常是群众自发的行为。
集体访:在性质上可能属于正式的上访,参与者可能已经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渠道提出诉求。
在实际操作中,这两种形式有时会交叉使用,但总体上,它们在参与人数、组织形式、目的和性质上存在明显的区别。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