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的组成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成本对象:指企业为了计算成本而划分的成本计算单位,如产品、批次、订单、作业等。
2. 成本动因:指引起成本发生的因素,即成本发生的原因,如直接人工小时、机器小时、材料消耗量等。
3. 直接成本:直接与产品生产相关的成本,可以追溯到特定的成本对象,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
4. 间接成本:不能直接追溯到特定成本对象的成本,需要通过一定的分配方法分配到不同的成本对象,如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
5. 分配基础:将间接成本分配到成本对象的标准,如直接人工小时、机器小时、产量等。
6. 成本计算期间:成本计算的时间范围,通常与会计期间一致。
7. 成本计算方法:具体如何将成本分配到成本对象的方法,常见的有:
标准成本法:预先设定每单位产品的标准成本,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的差异进行分析。
实际成本法:根据实际发生的成本进行计算。
作业成本法:以作业为成本计算单位,将成本分配到产品上。
分批成本法:以生产批次为成本计算单位,适用于大批量生产。
订单成本法:以订单为成本计算单位,适用于定制化生产。
8. 成本报告:对成本计算结果进行总结和报告,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这些组成要素共同构成了产品成本计算方法,不同的企业或行业可能会根据自身特点选择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