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单位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编制导则》(以下简称《导则》)是我国关于社会单位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编制的重要规范性文件。以下是对《导则》的主要内容概述:
一、适用范围
《导则》适用于我国境内各类社会单位(包括企事业单位、机关、学校、医院、社区等)的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的编制。
二、编制原则
1. 预防为主,防消结合:以预防火灾事故为出发点,将火灾防控与应急疏散相结合。
2. 综合考虑,科学合理:预案编制应综合考虑单位实际情况,确保预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 层级分明,责任明确:预案应明确各级责任人,确保应急响应的有序进行。
4. 实用性强,可操作性高:预案应具有实用性,便于实际操作。
三、编制内容
1. 单位概况:包括单位名称、地址、主要职能、人员结构、设施设备等。
2. 预案编制依据:包括法律法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
3. 预案目标:明确灭火和应急疏散的目标,如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
4. 组织机构:设立应急指挥部,明确各级责任人及职责。
5. 应急响应程序:包括火灾报警、应急启动、人员疏散、火灾扑救、现场保护、善后处理等。
6. 应急资源:包括消防设施、器材、人员、物资等。
7. 应急演练: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检验预案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8. 预案管理:包括预案的修订、更新、培训、宣传等。
四、编制程序
1. 成立预案编制小组:由单位主要负责人牵头,相关部门人员参与。
2. 收集资料:收集单位相关资料,包括法律法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
3. 分析评估:对单位火灾风险进行评估,确定预案编制重点。
4. 编制预案:根据编制原则和内容,编制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
5. 审核批准:预案编制完成后,提交单位主要负责人审核批准。
6. 宣传培训:对预案进行宣传培训,提高全员应急意识。
7. 演练检验: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检验预案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8. 修订完善:根据演练情况和实际情况,对预案进行修订完善。
五、实施与监督
1. 实施预案:在火灾事故发生时,按照预案要求进行应急处置。
2. 监督检查:单位应定期对预案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预案的有效性。
3. 责任追究:对未按照预案要求进行应急处置的单位和个人,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社会单位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编制导则》为我国社会单位编制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提供了重要依据,有助于提高我国社会单位的火灾防控能力和应急处置水平。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