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中关于个人偏好的三个基本假定,通常被称为“理性偏好的基本假定”,具体如下:
1. 完全性(Completeness):
完全性假定意味着对于任意两个商品组合,消费者总是可以比较它们的偏好。也就是说,消费者对于任何两个商品组合A和B,要么偏好A(即A比B好),要么偏好B(即B比A好),或者对两者无差异(即认为A和B一样好)。不存在既不偏好A也不偏好B的情况。
2. 可传递性(Transitivity):
可传递性假定表明,如果消费者偏好A胜于B,且偏好B胜于C,那么消费者也必然偏好A胜于C。这个假定保证了消费者偏好的逻辑一致性,即如果A比B好,B比C好,那么A自然比C好。
3. 非饱和性(Non-satiation):
非饱和性假定认为消费者总是希望拥有更多的商品,即消费者对于商品的需求是无止境的。换句话说,如果消费者面临两个商品组合,其中一个组合包含更多的商品,那么消费者会偏好包含更多商品的组合。
这三个基本假定为微观经济学分析消费者行为提供了基础,并帮助构建了消费者选择理论。当然,这些假定在实际中可能并不完全成立,但它们对于理论分析和教学来说是非常有用的简化。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