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g)
以下为您整理的关于“三年”一词用古诗表达的相关内容:
在古诗中,“三年”常被诗人用来表达时间的跨度和经历的积累。
如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这里的“刘郎”典故中就有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遇仙女,半年后归家,人间已过三年的情节,以“三年”突出时间变化和思念之深。
又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其中“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从去年到如今,也暗含了将近三年的时间,抒发了诗人被贬的愤懑与无奈。
又如韦应物的《寄李儋元锡》“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虽未直接提及三年,但通过今昔对比,暗示时间的流逝,隐含了时间跨度可能接近三年。
这些古诗通过“三年”这一时间表述,或抒发深沉的情感,或描绘世事的变迁。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