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这个词语出自中国古代文学,具体出处可以追溯到《列子·汤问》中的一个故事。
出处:
《列子·汤问》中记载了伯牙鼓琴,子期听音的故事。伯牙弹琴时,琴声表达了高山流水之情,而只有他的好友钟子期能够理解并体会到他的琴声所表达的含义。钟子期对伯牙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意为:“好啊,你弹的琴声就像巍峨的泰山一样!”)和“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意为:“好啊,你弹的琴声就像奔腾的江河一样!”)。伯牙知道钟子期真正理解了他的琴声,因此感慨地说:“善哉,子之听夫!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意为:“好啊,你听琴的水平真是高超!你的想象就像是我的心声。我还能往哪里逃匿我的琴声呢?”)后来,人们就用“知音”来形容能够彼此了解、心意相通的朋友。
古今义:
古义:在古代,“知音”主要指能够理解音乐的人,后来引申为能够理解、欣赏对方内心世界的人,即知心朋友。
今义:在现代,“知音”一词依然保留着古义的含义,指那些能够理解、支持、欣赏自己的人。它也可以泛指那些与自己志趣相投、有共同语言的人。
“知音”在古今都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是表达人与人之间心灵契合、相互理解的美好词汇。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