矩震级(Moment Magnitude,简称Mw)和里氏震级(Richter Magnitude,简称Ms)是衡量地震强度常用的两种震级标准,它们之间有一些区别:
1. 计算方法:
里氏震级:最初由查尔斯·里克特和贝内特·古登堡于1935年提出,主要基于地震波振幅的大小来计算。它使用了一个简单的对数关系,即震级每增加1,地震波振幅大约增加10倍。
矩震级:在1979年由托马斯·赫斯和查尔斯·福克纳提出,它基于地震释放的能量来计算。矩震级考虑了地震断裂面的面积、断层的滑动位移和岩石的剪切模量等因素。
2. 适用范围:
里氏震级:适用于中小地震(通常小于7.0级)。
矩震级:适用于所有大小的地震,特别是对于大地震,矩震级能更准确地反映地震的能量释放。
3. 数值:
由于计算方法的不同,矩震级通常比里氏震级高。对于中小地震,两者数值可能接近,但对于大地震,矩震级通常比里氏震级高1到2级。
4. 精度:
矩震级被认为比里氏震级更精确,因为它考虑了更多影响地震能量的因素。
5. 应用:
在地震学研究中,矩震级因其更高的精度而被广泛采用。
在媒体和公众报道中,里氏震级因其简单易懂而被更频繁地使用。
总结来说,矩震级和里氏震级都是衡量地震强度的方法,但矩震级在计算上更为复杂,考虑的因素更多,因此对于大地震来说,矩震级更能准确反映地震的强度。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