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鼓催征”这个典故出自中国古代文学,主要来源于唐代诗人杜甫的《兵车行》。这首诗反映了当时战乱频繁、百姓生活困苦的社会现实。
典故背景:唐朝时期,边疆战事不断,朝廷不断派遣士兵出征。杜甫在诗中描绘了士兵们被征召上战场,以及他们离家的悲壮情景。
典故内容:在诗中,杜甫写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在这首诗中,“击鼓催征”一句出现在以下两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击鼓催征去,悲歌泪沾巾。”
典故寓意:这个典故反映了当时士兵们被迫上战场,面临生死未卜的境遇。击鼓催征意味着朝廷急于用兵,不顾士兵的生命安全。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悲愤和对士兵的同情。
在现代,这个典故常用来比喻那些不顾人民利益,强行推动某项事业或政策的行为。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