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中”是如何论述有业、敬业、乐业的?
1、作者如何论证:梁启超引用朱熹的“主一无适便是敬”,解释了“敬业”要专心至志、心无旁骛。
2、敬业与乐业的道理论证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敬业与乐业》的核心观点是敬业与乐业是人类生活的关键。这一观点从“有业的重要性”、“敬业的必要性”和“乐业的必要性”三个角度进行了阐述。该文是梁启超于1922年8月所做的一篇演讲稿。
3、敬业与乐业的道理论证有哪些如下:《敬业与乐业》的中心论点:我确信敬业于乐业四字是人类生活不二法门。从“有业”、“敬业”和“乐业”三个方面论证。《敬业与乐业》是近代文学家梁启超于1922年8月创作的一篇演讲稿。
4、敬业与乐业从“敬业与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之后从“有业之必要”“要敬业”“要乐业”三方面进行阐述和论证的。敬业与乐业是近代文学家梁启超于1922年8月创作的一篇演讲稿。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问题,揭示全篇论述中心:敬业和乐业。
5、仅有“发愤忘食”的“敬业”还不够,“乐以忘忧”的“乐业”才是人生更高的境界和价值。论述“乐业”重要性时,梁启超先从司空见惯的“做工好苦呀”的叹气声中谈起,指出人生在世,做任何事情都要淘神费力;对于无法逃避的事,与其“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不如寻找出乐趣。
6、第二部分(2~8段),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有业之必要;敬业之重要;乐业之重要。第三部分(第9段),总结全文,勉励人敬业乐业。全文主旨鲜明,层次清晰,语言通俗,文短意长。创作背景:这篇文章是梁启超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做的一次演讲。
敬业与乐业的作者是如何论证的?
1、作者如何论证:梁启超引用朱熹的“主一无适便是敬”,解释了“敬业”要专心至志、心无旁骛。梁启超引用国人熟悉的儒家经典《礼记》和道家经典《老子》中的格言,开宗明义地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接下来,分别谈论了“有业”“敬业”“乐业”的重要性;最后,又用“责任心”和“趣味”总结全文旨意。
2、对比论证。通过对比“百行基丛业为先”与“万恶懒为首”,强调了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 比喻论证。将没有职业的懒人比作社会上的蛀米虫,以及掠夺别人劳动成果的盗贼,形象地说明了敬业与乐业的必要性。语言方面,文章使用了日常词汇,句子简短易懂,具有口语化特点。
3、作者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和事例论证的方法。引用朱子的话解释什么是敬,是道理论证;举拉黄包车和当大总统的例子;举佝偻丈人承蜩的例子,论证忠实才能做到敬业:引用曾文正的话,孔子的话和庄子的话,都是为了强调一个道理:“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