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字在古代汉语中有多重含义,其古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道义、正义:指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准则或思想观念。《论语·里仁》中“义之与比”的“义”,即指道义。
2. 义务、责任:指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孟子·梁惠王上》中“义,宜也”的“义”,即指应当做的事情。
3. 适宜、适当:指符合某种情况或条件。《礼记·中庸》中“义者,宜也”的“义”,即指适宜。
4. 公正、合理:指公正无偏,合乎道理。《诗经·小雅·正月》中“不义而富且贵”的“义”,即指公正。
5. 义士、忠义之士:指有节操、有道德的人。《史记·游侠列传》中“义士”的“义”,即指忠义。
6. 义理、道理:指事物的道理或原则。《庄子·养生主》中“义之所在,天下共由之”的“义”,即指道理。
“义”字的古义丰富多样,具体含义需结合上下文语境来理解。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