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沉降观测主要是为了监测建筑基础或路面等在施工过程中由于荷载作用、地基土体压缩、地下水变化等因素引起的沉降情况。以下是一种常见的沉降计算方法:
1. 确定沉降观测点:在施工前,根据设计要求,在基础、墙体、路面等关键部位设置沉降观测点。
2. 测量沉降观测点初始高程:在施工前,使用水准仪或其他测量仪器对沉降观测点进行初始高程测量,记录数据。
3. 施工过程中定期测量:在施工过程中,按照设计要求的时间间隔(如每周、每月等)对沉降观测点进行高程测量,记录数据。
4. 计算沉降量:
a. 计算每次测量时观测点的沉降量:用本次测量得到的高程减去初始高程,得到本次测量时的沉降量。
b. 计算累计沉降量:将每次测量得到的沉降量累加,得到累计沉降量。
5. 分析沉降规律:根据累计沉降量与时间的关系,分析沉降规律,如线性、非线性等。
6. 判断沉降是否稳定:根据沉降规律和设计要求,判断沉降是否稳定。若沉降量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则认为沉降稳定;若沉降量继续增大,则需采取相应措施。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沉降计算公式:
沉降量(mm)= 本次测量高程 初始高程
累计沉降量(mm)= 各次测量沉降量之和
在实际应用中,沉降观测计算可能涉及更复杂的因素,如地基土质、荷载大小、施工方法等。因此,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在施工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沉降观测数据,确保施工安全。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