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创立了心理物理学及其重要贡献
心理物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感知和认知过程的科学,它起源于19世纪末,与物理学和心理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一领域的奠基人通常被认为是德国生理学家韦伯(Ernst Weber)和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Gustav Fechner)。
韦伯和费希纳的重要贡献
韦伯通过实验发现,人们在感知两个相同类型的刺激时,如果第二个刺激与第一个刺激的比值是恒定的,那么第二个刺激引起的主观感觉变化是相同的。这一发现被总结为韦伯定律,即感觉的阈限与原刺激的强度成正比。
费希纳在韦伯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费希纳定律,也称为心理量-物理量定律。该定律认为,心理感觉的变化与物理刺激的强度的对数成正比。这一理论为心理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心理物理学常见问题解答
心理物理学是研究人类感知和认知过程的科学,它通过实验方法研究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心理物理学主要采用感觉阈限法、心理量-物理量关系法和心理生理学方法等。
心理物理学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工具,有助于揭示人类感知和认知过程的规律。
心理物理学在产品设计、环境工程、医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心理物理学和神经科学都关注人类感知和认知过程,但前者侧重于心理层面,后者侧重于生理层面。两者相互补充,共同推动心理学的发展。
心理物理学有许多代表性实验,如韦伯实验、费希纳实验、感觉阈限实验等。
心理物理学在跨文化研究中有助于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感知和认知过程的共性。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