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是指用于诊断、治疗、监护、手术、康复等目的,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对人体的结构或功能进行干预的物品。根据医疗器械的功能和用途,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科目:
1. 诊断器械:
影像设备:如X射线机、CT、MRI、超声诊断仪等。
实验室分析仪器:如生化分析仪、免疫分析仪、血球分析仪等。
内窥镜:如胃镜、肠镜、支气管镜等。
心电图机、心电监护仪等。
2. 治疗器械:
外科手术器械:如手术刀、剪、钳、吻合器等。
介入器材:如支架、导管、球囊等。
药物输送系统:如注射泵、胰岛素泵等。
光学治疗设备:如激光治疗仪、红外线治疗仪等。
3. 监护器械:
心率监护仪、呼吸监护仪、血压监护仪等。
生命体征监测系统:如多功能监护仪等。
4. 康复器械:
人工关节、假肢、矫形器等。
物理治疗设备:如超声波治疗仪、电疗仪等。
5. 输血和血液制品:
血液分离机、输血器、血液透析器等。
6. 有源医疗器械:
心脏起搏器、除颤器等。
植入式医疗器械:如胰岛素泵、心脏瓣膜等。
7. 无源医疗器械:
医用敷料、手术缝合线、引流管等。
8. 家庭医疗器械:
电子血压计、血糖仪、按摩器等。
根据医疗器械的风险程度,我国将医疗器械分为三类进行管理:
第一类:风险程度低,如医用敷料、手术器械等。
第二类:风险程度中等,如血压计、体温计等。
第三类:风险程度高,如心脏起搏器、人工关节等。
不同类别的医疗器械,其注册、生产、销售等环节的管理要求有所不同。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