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沉降观测点的设置是工程测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是为了监测建筑物或结构物基础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的沉降情况。以下是基础沉降观测点设置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1. 确定观测点的位置:
观测点应设置在基础沉降敏感区域,如承重墙角、承重柱附近、建筑物中心或变形缝处。
对于长条形建筑物,观测点应沿长度方向每隔一定距离设置,一般距离为20-30米。
2. 观测点的类型:
表面观测点:通常设置在地面上,用于监测基础的表面沉降。
地下观测点:设置在基础内部,用于监测基础的内部沉降。
3. 观测点的设置方法:
表面观测点:
使用钢尺、水平尺或全站仪等工具,精确测量基础表面,标记观测点位置。
在观测点位置钻一个孔,孔径约10-15毫米,深度约为50-100毫米。
将不锈钢或铜制的沉降标插入孔中,并固定好。
地下观测点:
在基础施工过程中,预留观测孔或预埋观测管。
观测管内应设置观测标,并确保观测标与基础同沉降。
4. 观测点的间距:
观测点间距应根据基础沉降敏感程度和建筑物规模来确定。
一般情况下,观测点间距为20-30米,特殊情况下可适当调整。
5. 观测点的保护:
观测点周围应设置防护设施,防止观测点被损坏或移动。
在施工过程中,应避免对观测点造成破坏。
6. 观测点的维护:
定期检查观测点,确保其稳定性和准确性。
如发现观测点有损坏或移位,应及时修复或重新设置。
基础沉降观测点的设置需要根据具体工程情况进行调整,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