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这句话的表达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强调时间:通过“自非亭午夜分”这一限定,强调了只有在特定的时刻,即日暮时分,才能看到月亮。这里的“亭午”指的是正午,而“午夜”则指半夜,说明只有在日暮至半夜这段时间内,月亮才会出现。
2. 描绘景色:这句话描绘了一个特定时间段的景色,即在日暮时分,月亮初升,曦光初现,为读者营造了一种静谧、宁静的氛围。
3. 烘托情感:在诗中,这句话也起到了烘托诗人情感的作用。杜甫通过描绘月亮的出现,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在日暮时分,月亮的出现仿佛是亲人团聚的象征,而“不见曦月”则暗示了诗人与亲人相隔遥远,无法团聚的哀愁。
4. 结构上的作用:这句话在诗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对前文“月夜”的补充说明,又为后文“忆舍弟”的情感抒发奠定了基础。
这句话在诗中起到了强调时间、描绘景色、烘托情感和结构上的作用,使整首诗更加生动、感人。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