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益法是会计准则中用于核算长期股权投资的一种方法,通常适用于投资者对被投资单位具有重大影响,但又不控制其财务和经营政策的情况。以下是权益法的基本计算步骤:
1. 初始投资计量:
投资者取得长期股权投资时,按照付出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
2. 后续计量:
按照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利润或净亏损的份额调整投资账面价值。
计算公式为:投资收益 = 被投资单位净利润 × 投资者持股比例。
3. 权益法调整:
投资者应按其持股比例,确认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利润或净亏损。
调整投资账面价值:投资账面价值 = 初始投资成本 + 投资收益(或减:投资损失)。
4. 其他综合收益:
如果被投资单位实现其他综合收益,投资者应按持股比例确认这部分收益,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
5. 其他权益变动:
如果被投资单位发生除净利润、净亏损和其他综合收益以外的其他权益变动,投资者应按持股比例调整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
6. 减值测试: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定期对长期股权投资进行减值测试,如有减值迹象,应计提减值准备。
以下是一个简化的权益法计算示例:
假设A公司持有B公司30%的股份,B公司当年实现净利润100万元。
计算步骤如下:
1. 初始投资成本为A公司付出的对价。
2. 投资收益 = B公司净利润 × 投资者持股比例 = 100万元 × 30% = 30万元。
3. 调整投资账面价值:投资账面价值 = 初始投资成本 + 投资收益 = 初始投资成本 + 30万元。
4. 其他综合收益、其他权益变动等按持股比例调整。
5. 定期进行减值测试,如有减值迹象,计提减值准备。
请注意,以上仅为权益法的基本计算步骤,具体操作时还需参考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规定。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