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汉语中,“质”字有多重含义,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解释:
1. 本质、实质: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属性或内在的实质。
例如:“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出自《论语·雍也》)
2. 质朴、纯真:指人的性格或事物不造作,自然纯真。
例如:“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出自《论语·雍也》)
3. 质问、责问:指对某人或某事提出疑问,要求解释或说明。
例如:“子贡问曰:‘夫子何为者哉?’孔子对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出自《论语·述而》)
4. 交换、抵押:指以物易物或以物作为抵押。
例如:“质子于赵而归朱亥,侯生曰:‘此子贤者也,吾将质子于赵。’”(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5. 质料、原料:指制作某物所用的材料。
例如:“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利,则工善其事;工善其事,则质美。”(出自《荀子·劝学》)
6. 质疑、怀疑:指对某事或某人持有疑问或不信任的态度。
例如:“吾闻君子之学也,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吾闻君子之质也,温良恭俭让,而仁在其中矣。”(出自《论语·颜渊》)
“质”字在古汉语中的含义丰富多样,具体要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其准确含义。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