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计算涉及以下几个步骤:
1. 计算应纳税所得额:
需要根据企业的财务报表,计算出一个未经调整的利润,即税前利润。
然后,根据税法规定,对税前利润进行相应的调整。这些调整可能包括加回或减去某些项目,如折旧费用、无形资产摊销、投资收益等。
2. 确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
在中国,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对于高新技术企业,可能享受15%的优惠税率。
3. 计算所得税费用:
用应纳税所得额乘以适用的所得税税率,得到应交所得税。
所得税费用通常包括应交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费用或收益。
公式如下:
所得税费用 = 应交所得税 + 递延所得税费用(或-递延所得税收益)
其中,递延所得税费用(或收益)是由于会计准则与税法规定不同,导致资产或负债账面价值与税法规定不同而产生的暂时性差异。
4. 会计分录:
借:所得税费用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同时,确认递延所得税费用或收益。
以下是一个简化的例子:
假设某企业税前利润为100万元,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无递延所得税。
计算过程如下:
应交所得税 = 税前利润 × 税率 = 100万元 × 25% = 25万元
所得税费用 = 应交所得税 + 递延所得税费用(或-递延所得税收益)= 25万元 + 0 = 25万元
会计分录:
借:所得税费用 25万元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25万元
这样,企业的利润表上就会显示出25万元的所得税费用。实际情况可能更为复杂,需要根据企业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