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平仄是怎么讲的?
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仄起平落: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这是对联的传统习惯。 上下联平仄相反:上下联对应位置的字平仄应尽量相反,尤其是尾字、词组末字或节奏点上的字,以及长联中每个分句的尾字。各自句内平仄交替 遵循“马蹄韵”规则,即句内平仄应交替出现,如“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以保持音韵的和谐与节奏感。
旧时对联要求上联,下联的所有字平仄完全相反,遵循的是古韵“平水韵”“词林正韵”等等,还有入声声调(入声字),“严式对联”很难。求平仄的目的是使诗,词,曲,对联等等具有节奏分明(平,仄交替出现),抑扬顿挫的形式。
新式对联:遵循“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即偶数位置的字要求上下联平仄相反,奇数位置的字不强求。或者,以词组、短语的最后一个字来论平仄。上联的最后一个字是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是平声,这是区分上联和下联的标准。在普通话中,阴平、阳平及轻声是平声,上声、去声是仄声。
对联平仄口诀:“平对仄,仄对平,平仄要分老卖清;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意味着,在七言对联中,第五字可灵活使用平声或仄声,而第六字则必须严格遵守平仄规则,不能混淆。平声与仄声:古代汉语将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类,其中平声和仄声是两大类。
联句最后一个字为仄声的是上联,联句最后一个字为平声的是下联。一般情况下,对联要求“仄起平收”:仄(声调第三声、第四声)起,平(声调第一声、第二声)收,也就是最后一个字为仄声的是上联,最后一个字为平声的是下联。如果两联同平或同仄,不算完美的对联。
请问,对联平仄口诀是怎样的?
对联平仄口诀:“平对仄,仄对平,平仄要分老卖清;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意味着,在七言对联中,第五字可灵活使用平声或仄声,而第六字则必须严格遵守平仄规则,不能混淆。平声与仄声:古代汉语将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类,其中平声和仄声是两大类。现代汉语中,平声包括阴平和阳平,仄声包括上声和去声。
对联平仄口诀: “平对仄,仄对平,平仄要分清;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也就是说,比如在一个七言对联之中,第五字可以用平声也可以用仄声,而第六字则必须平仄分明(该平必须平、该仄必须仄),不能任意使用。
细敲平仄费心机 朗朗上口成好联。新式对联平仄歌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或以词组称;偶数位置的字求上下联平仄相反,奇位的字则不强求,或者以词组,短语的最后一个字来论。上联仄结尾,下联平收声。最后一个字上联的是仄,下联的是平。本条是区分上联,下联的标准。
对联平仄口诀:一声二声我说平,三声四声他言仄。上句我用仄作尾,下联他以平来结。三平尾,三仄尾,对联忌讳不可要。一三五位可不论,二四六巧分明。一三五,天下汉字任我用。二四六,他说平来我说仄,他说仄来我说平。细敲平仄费心机,朗朗上口成好联。
对联平仄口诀:“平对仄,仄对平,平仄要分清;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对联平仄的最基本要求,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指上下联之间对应的位置,第五处的字都为平声或都为仄声可以忽略,但是相对应的第六处的字必须平仄交替、平仄相对。平仄“交错”。
什么是对联的平仄
平仄区分方式: 旧时对联:要求上联和下联的所有字平仄完全相反,遵循的是古韵如“平水韵”“词林正韵”等,还包括入声声调。 新式对联:遵循“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即偶数位置的字要求上下联平仄相反,奇数位的字不强求。或者也可以以词组、短语的最后一个字来论平仄。
平,指的是汉语中第一声和第二声的音调,这些音调给人的感觉相对平稳、平和。比如“安”、“爱”等字,在普通话中就是平声。而仄,是汉语中第三声和第四声的音调,这些音调给人的感觉较为曲折、起伏。
联内平仄相对,指的是上联和下联之间,平仄需要相互对应,即上联平声的地方,下联则使用仄声字相对,这是对联的基本规则。宽松的对联规则允许只关注偶数位字和最后一字(韵脚)的平仄相对,奇数位字可以不拘平仄,遵循“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
对联的平仄规则是指在对联创作中,应遵循声调平仄交替的规则。具体来说,上联的最后一个字通常使用仄声,而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则使用平声,同时要注意对联的节奏感。以下是具体解释:平仄交替:在传统的四声体系中,平声为平,上声、去声、入声为仄。
按照声调区分:普通话中,第一声和第二声为平声,第三声和第四声为仄声,轻声也视为平声。对联的上联通常以仄声结尾,而下联则以平声收尾,这是区分上下联的标准。要求平仄的目的: 增强节奏感:通过平仄的交替出现,使对联具有抑扬顿挫、节奏分明的特点,增强语言的韵律美。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