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的向使翻译
“向使”翻译:以前假如。整句的意思是:假使当初韩、魏、楚三国都各自珍惜自己的土地。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出自苏洵的政论文代表作品《六国论》。《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这段话的意思是:假使当初韩、魏、楚三国都各自珍惜自己的土地,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秦国,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与秦国较量,也许还不好说(谁胜谁负)呢。向使:以前假如。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负存亡的命运。数,天数。理,理数。皆指命运。
在苏洵的政论文《六国论》中,他提出一个假设:“向使三国各爱其地”,意即如果韩、魏、楚三国当初能够珍惜自己的土地,不轻易割让给秦国。《六国论》的核心论点是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弊在赂秦’,即因贿赂秦国而削弱了自己的实力。
翻译: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 原文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译文 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
苏洵《六国论》原文和译文
苏洵在《六国论》中主要阐述了六国因贿赂秦国而导致灭亡的观点。他指出,六国并非因为兵力不敌秦国而灭亡,而是因为它们纷纷采取割地赂秦的妥协政策,最终导致自己国家的领土日益缩减,力量日益削弱,最终为秦国所灭。苏洵通过这一历史教训,警示北宋朝廷不要重蹈六国的覆辙,要坚守立场,不被强权所震慑。
虽不亡,然理势如此矣。安得常为天下之国哉?是故君子为国,务在致和而防微杜渐。盖于此时,六国犹在人为之患,尚未畏天理之心矣。当今皇帝倘不能立有为之效而鉴于六国之故事以致遐迩四海子孙蒙福之治道,吾恐亦不免于六国之后矣。
六国破灭之论 北宋·苏洵 六国的衰败,非因武器不锋利,战力不强,其根本在于割地赂秦,导致国力削弱。以地求和,非但无法换来安宁,反而加速了破灭之路。秦国有攻有取,小则得邑,大则得城。秦所得土地远超战果,六国之失亦如此。秦之大欲,六国之大患,不在于战争,而在于地失心失。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比不上六国了。赏析:苏洵的《六国论》不同于苏轼和苏辙的同名文章,其写作目的不在于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而在于警告宋朝统治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六国论》等,下面我为大家带来苏洵《六国论》原文和译文,希望大家喜欢! 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