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导下,针对传统课程体系中的不足,特别是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实践环节等问题,而进行改革的一种尝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特点包括:
1. 综合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将各学科知识融合在一起,强调学生通过综合性的活动来学习和运用知识。
2. 实践性:课程强调学生的亲身参与和实践,通过实践活动来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 自主性:课程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内容,自主规划活动过程,自主进行活动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
4. 开放性:课程内容不拘泥于书本知识,而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社会需求和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研究性学习:学生通过自主选题、研究、实践,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劳动与技术教育:通过劳动和技术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信息技术教育: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艺术教育:通过艺术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