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得陇望蜀的典故是怎样的 得陇望蜀的成语出处是什么
1、成语“得陇望蜀”的出处主要有两处:《后汉书·岑彭传》:原文为“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鬓为白”,意思是人们总是不知足,已经平定了陇地,又想攻取西蜀。唐·李白《古风》诗:其中有“物苦不知足;得陇又望蜀”之句,也表达了类似的含义。
2、光武帝刘秀在击败隗嚣后,写信给岑彭,提到“人若不知足,即平陇,复望蜀”。这句话意味着在取得陇地胜利之后,不应贪得无厌,而应继续南下攻取蜀地。 成语的含义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既平陇,复望蜀”这句话演变成了成语“得陇望蜀”,其含义转变为形容人得寸进尺,贪心不足。
3、”成语来源:刘秀信件中的“人如果不知满足,即使平定了陇地,还会向往蜀地”这句话,后来演化成了成语“得陇望蜀”。含义:得陇望蜀意指得寸进尺,贪心不足。既可以被看作是对进取精神的赞扬,也可能用来批评过度贪婪的行为,具有双重含义。
4、成语出处:该成语出自《后汉书·岑彭传》,原文为“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鬓为白”,进一步强调了这种贪得无厌的心态。
什么望蜀四字成语
1、得陇望蜀 [ dé lǒng wàng shǔ ]陇:指甘肃一带;蜀:指四川一带。已经取得陇右,还想攻取西蜀。比喻贪得无厌。
2、答案 得陇望蜀是一种成语,意为已经取得了一个地方的满足,但仍然期望得到更多。详细解释 成语含义:“得陇望蜀”中的“陇”指的是甘肃地区,“蜀”则是四川。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已经得到了甘肃,还希望进一步得到四川。
3、成语“得陇望蜀”源自古代地名,其中“陇”指的是现今甘肃东部,“蜀”则是四川中西部。这个成语描述了一种贪得无厌的心态,即已经得到陇地,却还希望得到蜀地,比喻贪欲无度,不知满足。出自《东观汉记·隗嚣传》的记载:“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鬓为白。
得陇望蜀
成语“得陇望蜀”的出处主要有两处:《后汉书·岑彭传》:原文为“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鬓为白”,意思是人们总是不知足,已经平定了陇地,又想攻取西蜀。唐·李白《古风》诗:其中有“物苦不知足;得陇又望蜀”之句,也表达了类似的含义。
在古代历史中,“得陇望蜀”这一典故源自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与公孙述、隗嚣之间的斗争。以下是关于这一典故的详细解释:典故背景:大将军岑彭围困了隗嚣并准备进攻蜀地时,光武帝刘秀表现出即使已经取得陇地,仍渴望进一步占领蜀地的心态。这一心态在光武帝给岑彭的诏书中得到了体现。
得陇望蜀的典故如下:背景:在东汉初年,隗嚣占据陇地,而公孙述则在蜀地建立政权,自封为王。两者结盟,共同对抗朝廷。事件经过:建武八年,光武帝刘秀与大将岑彭攻克天水,随后岑彭与副将吴汉将隗嚣围困在西城。
”这里的“得陇望蜀”就是用来形容人的贪欲无度。综上所述,得陇望蜀这一成语的由来,与东汉光武帝刘秀时期的历史事件紧密相关。它原本表达的是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但在后人的使用过程中,逐渐被赋予了贬义色彩。尽管如此,这个成语仍然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在汉语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