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是中国古代文字的一种,主要发现于河南省安阳市的小屯村。以下是甲骨文发现的大致经过:
1. 发现背景:19世纪末,由于西方考古学传入中国,一些西方传教士和学者开始对中国古代文化进行考察。
2. 偶然发现:1899年,清朝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在购买中药材时,发现其中的一些龟甲和兽骨上刻有符号,他认为这些符号与古代文字有关。
3. 深入研究:王懿荣将这批甲骨带回北京,并请当时的著名学者孙诒让帮助解读。孙诒让经过研究,认为这些符号是商朝的文字,并将其命名为“甲骨文”。
4. 大规模发掘:1910年,著名考古学家罗振玉在安阳小屯村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的甲骨文。此后,甲骨文的研究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5. 学术价值:甲骨文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语言、宗教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它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汉字书写形式,为研究汉字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甲骨文的发现是偶然与必然的结合,既得益于西方考古学的传入,也得益于当时学者的努力。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