讳疾忌医的典故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这个故事讲述的是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赵衰(字子余)因为患有疾病,但害怕治疗过程中的痛苦,所以故意隐瞒病情,不愿就医。他的朋友知伯(字子玉)得知此事后,劝他:“子余,你为何讳疾忌医呢?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只会越来越严重。”赵衰仍然不听,最终病情恶化,不久便去世了。
这个故事后来被用来形容那些害怕面对现实问题,不愿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甚至故意掩饰、回避的人。讳疾忌医,即比喻掩饰自己的疾病,不愿医治,也比喻掩饰缺点,不愿改正。
以下是这个故事的一个简化版本:
赵衰患有重病,但他害怕治疗过程中的痛苦,所以故意隐瞒病情,不愿就医。他的朋友知伯劝他:“子余,你为何讳疾忌医呢?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只会越来越严重。”赵衰仍然不听,最终病情恶化,不久便去世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正视自己的问题,勇于改正,才能避免悲剧的发生。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