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信执行人名单纳入条件解析:常见疑问解答
在司法实践中,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纳入对于维护司法权威、促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对失信执行人名单纳入条件的常见疑问进行解答,帮助您更好地理解相关法律法规。
哪些情况下会被纳入失信执行人名单?
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纳入通常基于以下几种情况:
拒不履行法院生效裁判文书确定的义务
被执行人未按照法院生效裁判文书指定的期限履行还款、交付财物等义务,经法院两次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被纳入失信执行人名单。有能力履行而拒不履行
被执行人具备履行能力,但故意拖延履行或采取欺诈、虚假陈述等手段规避履行义务的,将被纳入失信执行人名单。转移、隐匿财产
被执行人在执行过程中转移、隐匿、变卖财产,导致执行不能的,将被纳入失信执行人名单。妨碍、干扰执行
被执行人或其相关人员采取暴力、威胁、侮辱、诽谤、恐吓等手段妨碍、干扰执行工作的,将被纳入失信执行人名单。虚假诉讼、恶意诉讼
被执行人通过虚假诉讼、恶意诉讼等手段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将被纳入失信执行人名单。
纳入失信执行人名单后有哪些后果?
一旦被纳入失信执行人名单,将面临以下后果:
限制高消费
失信被执行人将被限制乘坐飞机、列车软卧、轮船二等以上舱位等高消费行为。限制任职资格
失信被执行人不得担任国有企业法定代表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等职务。限制参与招投标
失信被执行人不得参与国家投资、使用财政资金的项目或者政府采购活动。限制子女就读高收费学校
失信被执行人的子女不得就读高收费私立学校。限制出境
失信被执行人将被限制出境。
失信执行人名单的纳入是一项严肃的司法措施,旨在惩戒失信行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对于被执行人而言,应积极配合法院执行工作,履行生效裁判文书确定的义务,避免被纳入失信执行人名单。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