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自振周期是指结构在自由振动过程中,完成一个周期性振动所需的时间。对于结构自振周期的要求,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安全性要求:自振周期应满足结构在地震、风载等外力作用下的安全要求。一般来说,结构自振周期不应过短,以免在地震或风载作用下产生过大的加速度和位移,导致结构破坏。
2. 舒适性要求:自振周期应满足使用功能对结构舒适性的要求。对于住宅、办公楼等民用建筑,自振周期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避免人在使用过程中感受到不适。
3. 规范要求: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设计规范,结构自振周期有相应的规定。例如,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对各类建筑的地震作用下的自振周期有明确规定。
4. 建筑功能要求:对于特殊功能的建筑,如剧院、体育馆等,自振周期应满足其特定的使用要求。例如,剧院的自振周期应满足观众在观看演出时不会产生不适。
5. 经济性要求:在满足上述要求的前提下,应尽量降低结构的自振周期,以减少材料消耗和施工成本。
具体要求如下:
地震作用下的自振周期:根据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不同类型建筑在地震作用下的自振周期应符合以下要求:
框架结构:0.6~1.5秒;
剪力墙结构:0.7~1.5秒;
桁架结构:0.6~1.5秒;
混合结构:0.7~1.5秒。
风载作用下的自振周期:根据我国《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不同类型建筑在风载作用下的自振周期应符合以下要求:
框架结构:0.3~1.0秒;
剪力墙结构:0.4~1.0秒;
桁架结构:0.3~1.0秒;
混合结构:0.4~1.0秒。
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应根据具体建筑类型、使用功能、场地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以上要求,确定合理的自振周期。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