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不同种类的古币由于铸造年代、地区、材质和工艺的不同,确实存在规格上的差异。所谓的“折二”、“折三”等规格,通常是指古币的重量和直径相对于标准币值的比例。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币规格及其可能的范围:
1. 折二币:
明朝:如“折二钱”,直径一般在2.4-2.8厘米之间,重量约为2-3克。
清朝:如“大清铜币”中的“折二”,直径一般在2.6-3.0厘米之间,重量约为2-3克。
2. 折三币:
明朝:如“折三钱”,直径一般在2.8-3.2厘米之间,重量约为3-4克。
清朝:如“大清铜币”中的“折三”,直径一般在2.8-3.2厘米之间,重量约为3-4克。
这些规格并不是绝对的,因为古币的铸造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铸造工艺、原料、工匠的技术等。因此,同一品种的古币在不同个体之间可能会有所差异。
随着古币收藏市场的不断发展,一些古币的规格可能会因为人为的打磨、修复等原因发生变化,这也会对规格产生影响。
不同种古币的折二、折三等规格确实存在不同的范围,但具体数值还需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和实物情况进行判断。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