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聋做哑”这一成语,源自古代汉语,用以形容那些故意装作不懂、不闻不问,实则心知肚明,故意装傻充愣的人。其出处虽难以考证,但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较为常见,尤其在戏剧、小说等叙事文学中,这一成语被广泛运用。
一、成语含义
“装聋做哑”这一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一个人故意装作聋子和哑巴,不说话也不听别人说话。在现实生活中,它比喻那些明明知道真相,却故意装作不知道,或者明明有能力解决问题,却故意回避不处理。
二、成语出处
1. 历史典故
关于“装聋做哑”的典故,最著名的莫过于《左传》中的故事。据传,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赵盾为了躲避晋灵公的追杀,假装聋哑,最终成功逃脱。这个故事被后人引申为“装聋做哑”的典故。
2. 文学作品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装聋做哑”也经常被提及。如明代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为了帮助唐僧取经,曾多次假装聋哑,以躲避妖魔鬼怪的追捕。
三、成语用法
在日常生活中,“装聋做哑”这一成语通常用于贬义,用来形容那些故意装傻、回避问题的人。例如:“他明明知道真相,却装聋做哑,不愿承担责任。”
四、成语演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成语“装聋做哑”的含义也发生了一定的演变。在现代汉语中,它更多地被用来形容那些故意装作不懂、不闻不问,实则心知肚明的人。这种用法在现代社会中较为常见。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