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伏天,又称为“三伏天”的延伸,是中国传统节气中一个特定的时期。它通常指的是一年中气温最高、天气最热的时段。根据农历,五伏天从夏至后的第一个庚日开始,一直持续到立秋前后的第二个庚日结束,大约是每年的7月至8月这段时间。
“五伏”中的“伏”字,古汉语中有“隐藏”、“潜伏”的意思,指的是天气酷热,如同伏藏在炎热的空气中一样。五伏天期间,气温高、湿度大,人体容易中暑,因此这一时期也被称为“苦夏”。
五伏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人们会采取各种方法来避暑降温,比如喝绿豆汤、吃西瓜、使用扇子等。同时,民间还有“五毒”的说法,认为五伏天是蛇、蝎、蜈蚣、壁虎、蟾蜍等毒虫最活跃的时候,因此也有相应的驱虫避邪的习俗。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