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汉字“乖”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一个形容词,还蕴含着深厚的哲学和伦理思想。以下是对“乖”字的一些常见问题解答,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个汉字。
什么是“乖”字的本义?
“乖”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其本义是指马不驯顺,行为不规矩。后来,这个字逐渐引申为人的行为不端正、不规矩,再进一步发展为形容人的性格、行为合乎规矩、听话。
“乖”字在现代汉语中有哪些用法?
在现代汉语中,“乖”字主要有以下几种用法:
形容性格、行为合乎规矩、听话,如“孩子很乖”。
形容事物状态不正常,如“天气乖张”。
形容事物变化无常,如“股市走势乖离”。
“乖”字在成语中有哪些体现?
“乖”字在成语中也有不少体现,如:
“乖”字在古代文学中有何特殊含义?
在古代文学中,“乖”字常常用来表达对人的品行、性格的赞美或批评。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里的“乖”字,既表达了草的生命力顽强,也暗示了人的品行应如草般坚韧不拔。
“乖”字在书法艺术中有何表现?
在书法艺术中,“乖”字的书写要求笔势流畅,结构严谨。书法家在书写时,要注意字的笔画顺序和笔力分配,使字显得既活泼又稳重。如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颜勤礼碑》中,“乖”字的书写就颇具特色,笔画有力,结构紧凑。
通过以上对“乖”字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汉字在汉语中的丰富内涵和深远影响。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文学、艺术等领域,“乖”字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