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形填空”这个名称来源于心理学的“完形理论”。完形理论是由德国心理学家库尔特·考夫卡(Kurt Koffka)在20世纪初提出的,他认为人们在感知和理解事物时,不是将各个部分孤立地看待,而是整体地、有机地把握事物的结构和意义。
在完形填空这种题型中,考生需要根据上下文提供的线索,补全句子或段落中的空缺部分,使得整个句子或段落在意义和结构上完整、连贯。这与完形理论的观点相吻合,即人们在阅读时倾向于寻找和构建整体的意义。
因此,“完形填空”这个名称意味着:
1. 整体性:考生需要考虑整个句子或段落的意义,而不仅仅是单个词汇或短语。
2. 连贯性:补全的句子或段落应与上下文保持逻辑上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3. 完整性:通过填空,使整个句子或段落在内容上完整,没有遗漏。
这种题型在各类考试中广泛应用,如高考、四六级考试等,旨在考察考生的语言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