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厄而作《春秋》”是关于孔子(即仲尼)的一个典故。这个故事源自《史记》中的记载,大意是:
孔子在晚年时,遭遇了种种困境和磨难,尤其是他推行仁政、礼治的愿望未能得到当时各国的支持。在经历了这些挫折之后,孔子深感社会秩序的混乱和道德的沦丧,于是他开始着手编写《春秋》。《春秋》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
据《史记》记载,孔子编写《春秋》时,非常严谨,力求做到“书法无曲词,不隐恶扬善”,即尽量客观地记录历史事实,不随意曲解和夸大。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使得《春秋》成为中国历史上具有很高历史价值和文献价值的著作。
“仲尼厄而作《春秋》”的典故,反映了孔子在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不拔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同时也体现了他的历史责任感。这个典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很高的地位,被后人传颂和敬仰。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