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傩舞舞蹈活化石—湛江傩舞
在民众文化节上,湛江展示了其珍贵的文化遗产——傩舞,被誉为“舞蹈活化石”。起源于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傩舞最初是用于驱逐疫鬼的巫舞,后来逐渐演变为民间的祈福、喜庆舞蹈。它主要分布在江西、广东、贵州、云南等地,其中湛江的麻章区湖光、太平镇和雷州市的多个乡镇尤为盛行。
在广东湛江,流传着一种被尊称为“舞蹈活化石”的古老艺术——傩舞,其独特的走成伥形式源自中原及闽南地区,主要在雷州市的附城、松竹、南兴、杨家、白沙、客路等镇区盛行。每年正月十五或十六,或逢神诞之日,人们会举行这一仪式,主要目的是驱邪避灾,祈求平安,接纳吉祥。
将这一舞蹈誉为“舞蹈史上的活化石”。自那时起,东岭村和其独特的考兵傩舞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和媒体的目光。2009年元宵节后,东岭村的考兵傩舞频繁出现在《湛江乡情》、《湛江晚报》等多家媒体的报道中,并受到了国内外的关注。
湛江傩舞的种类
1、“走清将”为湛江傩舞的一种,流传于广东省湛江的雷州市雷高镇、松竹镇、南兴镇、客路镇、杨家镇、白沙镇、附城镇与麻章区的太平镇、湖光镇等地乡村。每逢元宵或神诞,这些地方的乡民都在神庙及家中致祭“雷神”以驱邪避灾,表达人们祈求平安、迎祥纳福的良好愿望。
2、在民众文化节上,湛江展示了其珍贵的文化遗产——傩舞,被誉为“舞蹈活化石”。起源于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傩舞最初是用于驱逐疫鬼的巫舞,后来逐渐演变为民间的祈福、喜庆舞蹈。它主要分布在江西、广东、贵州、云南等地,其中湛江的麻章区湖光、太平镇和雷州市的多个乡镇尤为盛行。
3、湛江傩舞有木质傩面具、橹罟质傩面具、牛皮质傩面具及彩绘傩脸谱等,色彩以黑、红、黄为主,线条朴实夸张,色彩鲜明和谐。面具造型武相豪放不羁、粗犷狞厉,文相端庄俊秀、气宇轩昂。是古代雷州半岛人民敬雷崇雷文化的传承。现保存有600年之久的雷傩面具,独具雷州特色的汉族民俗艺术。
4、广东湛江傩舞的内容形式是以雷首公与东﹙青﹚、南﹙赤﹚、西﹙白﹚、北﹙黑﹚、中﹙黄﹚的五方雷将为主体以及土地公婆、艄公婆等傩具的一种独特的雷傩舞,俗称“走清将”或“走成伥”、“舞巫”、“考兵”等,还有吴川的“舞六将”与“舞二真”。主要的目的是驱邪遣灾,祈求平安,迎祥纳福。
5、考兵傩舞,源于广东湛江麻章区湖光镇旧县村和东岭村,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大型广场舞蹈,属于傩舞的一种独特形式。每年正月十五,村民们以敲锣打鼓、舞蹈的方式举行祭祀活动,意在“驱鬼除疫,遣灾纳福”。
6、湛江傩舞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源于古代湛江地区的祭雷习俗。它主要流传于麻章区的湖光、太平,雷州市的南兴、松竹、雷高、杨家、白沙、附城、沈塘,以及吴川市的黄坡、博铺等地。这种舞蹈在当地被称为“走清将”、“考兵”、“舞六将”、“舞二真”等。
广东湛江的考兵傩舞是如何起源和传承的?
1、考兵傩舞,源于广东湛江麻章区湖光镇旧县村和东岭村,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大型广场舞蹈,属于傩舞的一种独特形式。每年正月十五,村民们以敲锣打鼓、舞蹈的方式举行祭祀活动,意在“驱鬼除疫,遣灾纳福”。
2、考兵傩,源于先秦中原地区的祭祀仪式,旨在驱邪避疫。在东岭村,这一传统被称为“练兵”或“驱魔”,由五位将军(“车”、“麦”、“李”、“刘”和“洪”)以及土地公、土地婆组成。
3、历史背景:东岭村考兵傩礼被誉为中国文化活化石,具有400多年的历史。考兵傩舞面具源自明末清初,保存于灵冈庙内。文化价值:东岭村的考兵傩礼深受中原与吴越文化影响,传承了其特色,并保留了中原地区流传的祭祀仪式。
4、考兵舞流传于广东湛江市郊区麻章区湖光镇旧县村及邻近的下、东岭、西岭、北塘、云脚诸村。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都由道公主持,在本村所供奉的康皇庙前举行盛大的驱除鬼疫、遣灾纳福的傩祭活动。旧县村乃隋、唐时期铁把县治所在地。
5、东岭村的考兵傩舞面具,源自明末清初,已有400多年历史,保存于灵冈庙内。每逢元宵节,考兵傩舞会在元宵拜祭祖先仪式上进行,由五位将军、土地公、土地婆共同参与,以驱邪纳福,祈求国泰民安。东岭村的考兵傩舞深受中原与吴越文化影响,传承其特色,并保留了中原地区流传的祭祀仪式,以驱鬼疫。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