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遗音:似是而非,非是而是——古文中的“好像错了又好像没错”表达
在古文中,对于某些看似矛盾却又合乎情理的表述,古人常用一种独特的修辞手法来表达,这种手法既不完全符合常规,又似乎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以下是一些常见问题及其古文表达方式的解答。
问题一:古文中如何表达“好像错了又好像没错”的概念?
古文中常用“似是而非”、“似非而是”、“似谬实是”等成语来表达这种看似矛盾却又合理的现象。
解答一:
例如,《庄子·逍遥游》中有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这里的“不言”、“不议”、“不说”看似是消极的表达,实则反映了天地万物自有其运行规律,无需多言。又如《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中:“吾闻之,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这里的“斩”字看似是负面词汇,实则是在讲述君子之德泽深远,能够影响五世,是一种积极的评价。
问题二:古文中如何表达对事物判断的模糊性?
古文中常用“难以言表”、“莫可名状”等词语来表达对事物判断的模糊性。
解答二:
如《诗经·小雅·鹤鸣》中有:“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这里的“九皋”指的是极远的地方,用“九”字来形容距离之远,实则表达了诗人对鹤鸣声之远的模糊判断。再如《楚辞·离骚》中:“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这里的“勿迫”是说不必急于前行,表达了一种对行程的模糊判断。
问题三:古文中如何表达看似矛盾的观点?
古文中常用“矛盾相成”、“相反相成”等词语来表达看似矛盾的观点。
解答三:
如《老子》中有:“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里的“祸福相依”表达了一种看似矛盾的观点,实际上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辩证关系。又如《论语·雍也》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知之”、“好之”、“乐之”看似是三个不同的层次,实则共同构成了对知识追求的完整过程。
问题四:古文中如何表达对事物认识的局限性?
古文中常用“见仁见智”、“各执一词”等词语来表达对事物认识的局限性。
解答四:
如《庄子·秋水》中有:“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里的“涯”字表达了人生和知识的局限性。再如《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中:“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这里的“三人行”表达了在任何场合都能找到值得学习的人,但同时也暗示了认识的不完整性。
问题五:古文中如何表达对事物认识的相对性?
古文中常用“相对而言”、“相对而言”等词语来表达对事物认识的相对性。
解答五:
如《周易·系辞上传》中有:“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里的“太极”、“两仪”、“四象”、“八卦”构成了一个相对而言的宇宙观。又如《论语·里仁》中:“子曰:‘君子之道,淡以明德,俭以养志。’”这里的“淡以明德”、“俭以养志”表达了一种相对而言的道德修养方式。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