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尸位素餐”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典故讲述的是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魏武子临终前,对他的儿子魏颗说:“我死之后,你一定要把我的尸体放在家中,不要埋葬,不要举行任何仪式。”魏颗遵从父亲的遗愿,把他的尸体放在家中,自己则出去游历。
有一天,魏颗在游历途中遇到一位老人,老人请求魏颗帮助他过河。魏颗见老人年迈体衰,便亲自搀扶老人过河。老人过河后,对魏颗说:“我乃晋国大夫赵衰之魂,感谢你对我的帮助。我生前曾对你父亲有恩,现在你帮助我,是我对你的报答。”说完,老人便不见了。
后来,魏颗回到家中,看到父亲的尸体仍然放在家中,于是便按照父亲的遗愿,没有埋葬也没有举行任何仪式。不久,晋国发生了一场大瘟疫,晋国许多大臣都因此丧命,但魏颗和他的家族却安然无恙。
晋文公对魏颗的行为十分赞赏,认为他继承了父亲的仁德,于是封他为大夫。魏颗在担任大夫期间,勤政爱民,为国家做出了很多贡献。
“尸位素餐”这个成语,后来用来形容那些占据着职位,却不履行职责,只知道白吃闲饭的人。它警示人们要勤勉工作,不能虚占职位,浪费国家的资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