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蚀地貌,也称为喀斯特地貌,是由于水对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石膏等)的化学溶蚀和机械侵蚀作用形成的。其主要形态包括:
1. 溶洞:岩石被溶蚀后形成的地下空间,内部有各种溶岩地貌,如石钟乳、石笋、石柱、溶洞大厅等。
2. 溶蚀洼地:地面上的溶蚀凹地,常呈圆形或椭圆形。
3. 落水洞:地表水流入地下,形成地下溶洞的入口。
4. 溶沟:地表水沿岩石裂缝溶蚀形成的沟槽。
5. 溶槽:溶沟进一步发展,形成较宽的槽形地形。
6. 峰丛和峰林:众多孤立的山峰密集排列,形成峰丛或峰林景观。
7. 溶丘:溶蚀作用形成的孤立的小丘。
8. 溶谷:溶蚀作用形成的狭窄的河谷。
9. 溶蚀平原:溶蚀作用形成的平坦地形。
这些地貌形态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尤其在中国的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区,喀斯特地貌尤为典型。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