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日记公开,比朋友圈还精彩
1、季羡林学生时代 读过季老的日记,是不是很熟悉的感觉,不就是我们大学时代的朋友圈嘛。这些日记也的确是季老大学时代的记录,他所描述的这些也是青春期的我们都会有的经历,名人们也是普通人,只是在我们眼里他是名人。路旁有深山大泽,也有平坡宜人;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风;有山重水复,也有柳暗花明;有迷途知返,也有绝处逢生。
2、人类是社会动物。一个人在社会中不可能没有朋友。任何人的一生都是一场博斗。在这一场博斗中,如果没有朋友,则形单影只,鲜有不失败者。如果有了朋友,则众志成城,鲜有不胜利者。2 根据我的观察,坏人,同一切有毒的动植物一样,是并不知道自己是坏人、是毒物的。我还发现,坏人是不会改好的。
3、季羡林先生备受关注的《病榻杂记》近日公开发行。在书中,季羡林先生用通达的文字,第一次廓清了他是如何看待这些年外界“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项桂冠的,他表示:“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4、季羡林的现代优秀散文摘抄:生命对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结果都是死亡,可过程是自己的,人生的体验不尽相同。生命是一种历程,奋斗了才会有收获。一个人的成就和他的视野的宽度深度和维度高度相关,尤其是历史和哲学的视野。生命的价值在于用不懈的努力去争取辉煌,去用一生的付出证明自己的价值。
季羡林:三舍三辞,有得有失,有始有终
1、学成归国后,季羡林经恩师陈寅恪先生介绍,到北大任教。随后,他把家人从山东老家接了过来。虽然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夫妻却无情分,父子也少言语。待到子女长大,季羡林选择独居,因而与儿子交恶。十几年,形同陌路。第三次舍离发生在季羡林刚回国时。早在德国之时,季羡林就下定决心,毕生从事研究工作。
2、季羡林:“三辞桂冠”的国学大师 季羡林,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早年留学欧洲,回国后在多种学术领域卓有建树,是世界上精于此语言仅有的几位学者之一。他不仅是文学大家,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更是散文高手,作品总计上千万字。
3、辞“国宝”之称 在一次会议上,北京市的一位领导突然称我为“国宝”,我极为惊愕。到了今天,我所到之处,“国宝”之声不绝于耳,我很疑惑。是不是因为中国只有一个季羡林,所以他就成为“宝”。
季羡林先生清华园日记节选
1、整天考,不是你考,就是我考,考他娘的什么东西是【季羡林老先生曾经在《清华园日记》里某一天的日记】【原文】十三日 昨夜一夜大风,今天仍然没停,而且其势更猛。北平真是个好地方,唯独这每年春天的大风实在令人讨厌。
2、季羡林的清华园日记:二日 今天才更深切地感到考试的无聊。一些放屁胡诌的讲义硬要我们记!大千走了,颇有落寞之感。十三日 昨夜一夜大风,今天仍然没停,而且其势更猛。北平真是个好地方,唯独这每年春天的大风实在令人讨厌。
3、日字与同字书写明显不同,“能多同”字的同字与“十八日”字的书写完全一致,故此版本错误明显。手稿确认,“能多同几个女人”为正确版本。2002年季羡林《清华园日记》编辑可能因粗心导致错误,或有意为之,但其已发现语句不通,自行添加字以修正语法。
4、以前我对季羡林老先生的印象停留在“学者”、“知识分子”等之类的自带光环的称号。直到看到这本《清华园日记》后,一位热血、叛逆、爱打牌、好吃瓜,逼急了会爆粗口,伤感时会痛哭流涕的小年轻儿才如此鲜活地出现在我眼前。
5、不是张大千,文中的大千名叫许振德,山东恩施人。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1933年毕业,后去美国。“钱锺书、许振德、常风”被称为清华三剑客,都是当时的著名人物。下面是详细的理由。是乃季羡林先生在清华大学读书时的日记,是70年前季先生对清华园的真切描述。
6、季羡林先生清华园日记节选 季羡林:生于1911年8月,山东清平(今临清市)人。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德文。1935年秋入德国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掌握了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在德期间,发表论文多篇,获得国际学术界高度评价。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