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离娄上》中有这样一段关于自尊心的论述:
“自尊之心,人皆有之。是故贤者以其所尊,而敬人;不肖者以其所恶,而慢人。此之谓自尊。人之所以为人者,以有自尊也。无自尊,则无以立。”
这段话的意思是,每个人都有自尊心,贤明的人会以自己的自尊去尊敬他人,而不贤明的人则会因为自己的厌恶而轻慢他人。这就是所谓的自尊。人之所以能成为人,正是因为有了自尊。如果没有自尊,就无法立足于社会。
《礼记·中庸》中也提到自尊的重要性:
“君子之道,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顺,国无道其默成,此之谓中也。”
这里的“尊德性”即是指尊重自己的道德品质,保持自尊。一个人如果能够尊重自己的德性,那么他在社会上就会表现得谦逊而不骄纵,即使处于低位也不会违背礼仪,这样的行为被称为“中”。这也体现了自尊心在个人修养和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性。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