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衣服分几个部位
1、一件衣服分以下部位:领嘴:领底口末端到门里襟止口的部位。门襟:在人体中线锁扣眼的部位。里襟:指钉扣的衣片。止口:也叫门襟止口,是指成衣门襟的外边沿。搭门:指门襟与里襟叠在一起的部位。扣眼:纽扣的眼孔。眼距:指扣眼之间的距离。袖窿:也叫袖孔,是大身装袖的部位。
2、- 领里口(Top Collar Stand):指领上口到领下口之间的部位,也叫领台高或起登。- 领外口(Collar Edge):指领子的外侧边沿处。- 领豁口(Collar Notch):也叫驳嘴,指领嘴与驳角间的距离。 袖子 - 连袖(Sleeve):指衣袖相连、有中缝的袖子。中式上衣多采用这种袖子。
3、肩缝 (shoulder seam):连接肩膀处前后衣片的缝合线。 领口 (notch):领底口末端至门里襟止口的部位,也称为领缺嘴。 门襟 (front fly; top fly):位于人体中线,用于固定扣子的部位。 里襟 (under fly):指与门襟相对的内部片,通常隐藏在门襟下面。
4、肩缝:连接前后衣片肩部的部位,起到支撑作用。 领嘴:领口底部至门里襟止口的区域,决定领型的完成效果。 门襟:位于人体中线,通常设有锁扣眼,是衣服的开口部分。 里襟:指带有钉扣的衣片,通常隐藏在门襟内。 止口:也称为门襟止口,是衣服门襟的外边缘,决定衣摆的形状。
5、领嘴:衬衫领子的尖端部分,位于领子的最前端,是领子与衣服的连接点。 领座:领子下端与衣服相连的部分,即领子的底边。 领面门襟:领子正面的部分,与衣服正面接触。 左前幅、右前幅:衬衫的前片,位于衣物的正面。 里襟:领子内部与衣服贴合的部分。
6、上衣外套各个部分的名称:衣服首先有领子部分。然后有身体部分,身体部分衣服的前面部分叫前片,共两块:左前片、右前片。夹克衫,是从中世纪男子穿用的叫Jack 的粗布制成的短上衣演变而来的。15 世纪的Jack 有鼓出来的袖子,但这种袖子是一种装饰,胳膊不穿过它,搭拉在衣服上。
古代的人的衣服有几层?名称是什么?我只知道里衣和外袍
1、古代人的衣服通常分为三层,从内到外分别是里衣、中衣和外袍。每一层的衣服都有其特定的名称和功能。 里衣:贴身穿的衣物,主要用于保暖和舒适。里衣的材料通常较为柔软,如棉、麻等,以适应贴身穿着的需求。 中衣:位于里衣和外袍之间,起到过渡的作用。
2、古代的人的衣服有三层。越往内的衣服越薄,越外边的衣服越厚。如内里可以穿内衣内,其外可以穿单层薄的中衣,再外边可以穿件厚的袄加夹裤或夹裙裳,也可直接穿一件夹袍,最外厚的褙子或外氅。
3、先秦时没有棉花,所谓“布衣”是指用麻布裁制的衣服,夏天穿的细麻布叫,冬装有袍和裘袍是穿在里面的夹衣,内夹丝绵,充填些粗麻叫做湿袍,袍固是内衣,所以只能居家穿着,但不能作为礼服,外出时只能穿在正服里面。短袍叫褥,也就是所说的袄,质地粗劣的褥叫褐,裘是皮衣。先秦时代也是主要的冬衣。
4、“左衽”指小襟在左边的衣服,东夷和北狄人的服饰就是这个样子;武夫的服式是前长后短的,“短后”便成为武夫衣服的名称了。
扯多少布料合适?
米布。7乘3的被子要扯8米布。宽7,长3米是单人用的被罩,之所以要用布料8米,就是用宽幅3米的布料才行。3米x2在加上0.2米(棉布宿水)。这就是7米*3米的被罩用布料换算法。按照这样做法,在用温水清洗一下,基本上就是合格的,套上被子正正好。
多少尺主要看个人身高,一般每块布料扯6到9尺就足够了,一件上衣需要4尺半的布,一条裤子需要3尺的布,布幅都在4尺半的宽度,这只是对普通的人来说。如果说体型较胖,身高在一米七,体重在140斤以上的那么上衣就要用五尺四左右的布,裤子就要在四尺半左右,胖人最好买布幅比较宽的布料。
扯8米布。 如果您打算制作一个宽7米、长3米的单人被子,您需要准备8米的布料。 这是因为需要使用宽幅3米的布料来确保被子的尺寸。 计算时,将3米乘以2(因为被子需要两个长度)再加上0.2米(预留的缩水余量),得出所需布料长度为8米。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