圄字释义与常见用法解析
什么是“圄”字?
“圄”字,古汉语中的文字,由“囗”和“玉”组成,本义指用土或砖石围成的圈,类似于现代的围墙或监狱。在古代,它常用来指代监狱或囚禁之地。随着汉字的发展,其含义也略有扩展。
“圄”字在古代文献中的常见用法
1. 指代监狱:
在古代文献中,“圄”字常用来指代监狱。如《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公围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公于圄。”这里的“圄”即指监狱,表达了郑伯为了求得和平,亲自前往监狱向公请罪的场景。
2. 比喻束缚:
“圄”字也用来比喻束缚或限制。如《庄子·逍遥游》:“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这里的“圄”即比喻束缚,表达了蜩与学鸠对逍遥游的误解。
3. 地名:
“圄”字有时也用作地名。如《史记·秦始皇本纪》:“乃令蒙恬北筑长城,自榆中属之辽东,城堑为圄。”这里的“圄”即指长城,表达了秦始皇时期修筑长城的情景。
“圄”字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
在现代汉语中,“圄”字的使用相对较少,主要保留在古文阅读和特定语境中。在文学创作或诗词中,有时也会用“圄”字来增添古风或表达特定的意境。
总结
“圄”字作为古汉语中的文字,其含义丰富,用法多样。从指代监狱到比喻束缚,再到地名,它都是古代汉语中独特的表达方式。在学习和阅读古文时,了解“圄”字的含义和用法对于理解古代文化和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