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是指在社会工作实践中,针对服务对象的问题解决过程所采用的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工作方法。它强调在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建立专业关系,共同识别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评估成果。以下是这个模式的一般阶段及其具体内容:
1. 建立关系阶段
目的: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促进服务对象信任社会工作者的能力。
具体内容:
自我介绍,明确角色和职责。
收集服务对象的基本信息,了解其背景和需求。
建立沟通渠道,包括倾听、提问和反馈。
确定服务对象的目标和期望。
2. 评估阶段
目的:全面了解服务对象的问题、需求、资源及其所处的环境。
具体内容:
通过访谈、观察、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信息。
分析服务对象的社会、心理、经济状况。
识别服务对象的优势和劣势。
评估服务对象面临的风险和机遇。
3. 计划阶段
目的:制定针对服务对象问题的解决方案。
具体内容:
明确服务对象的目标和期望。
确定实现目标的具体行动计划。
设计干预策略,包括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时间等。
制定评估计划,以衡量干预效果。
4. 实施阶段
目的:按照计划执行干预措施,帮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
具体内容:
开展个案管理、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具体服务。
跟进服务对象的进展,调整干预措施。
协调资源,确保服务对象的权益得到保障。
建立良好的支持系统,促进服务对象的自我发展。
5. 评估阶段
目的:评估干预措施的效果,总结经验教训。
具体内容:
对服务对象进行评估,了解其变化情况。
评估干预措施的实施效果,包括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时间等。
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参考。
提出改进措施,优化社会工作实务过程。
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各阶段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在实际工作中,社会工作者需要根据服务对象的具体情况灵活调整工作方法和步骤。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