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第一章“商品”主要阐述了马克思关于商品的基本理论,以下是该章节的主要思想:
1. 商品二因素:马克思指出,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个基本因素。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而价值则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 劳动二重性:马克思认为,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抽象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运用具体劳动工具进行的劳动,而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具体劳动的性质和形式,把人类劳动抽象化为一般人类劳动。
3. 价值形式:马克思分析了商品的价值形式,从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到扩大的、一般的价值形式,再到货币形式。这一过程揭示了商品交换的内在规律,即商品的价值通过交换得以实现。
4. 货币的产生:马克思认为,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货币的产生解决了商品交换中的困难,使得商品的价值得以比较和实现。
5. 货币的本质:马克思指出,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它能够表现和衡量一切商品的价值,从而成为商品交换的媒介。
6. 货币的职能:马克思分析了货币的五种职能,包括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这些职能体现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7. 货币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马克思认为,货币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是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货币的产生和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资本论》第一章“商品”为全书奠定了理论基础,阐述了商品、劳动、价值、货币等基本概念,揭示了商品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这些思想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