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睨得志”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形容人傲慢自大,自以为得志,看不起别人。它是由“傲睨”和“得志”两个词组合而成的。
这个成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史记·项羽本纪》。原文中描述了项羽在击败秦军后,傲慢地看着周围的人,自认为得志,因此有“傲睨得志”的说法。
以下是《史记·项羽本纪》中相关原文的节选:
“于是项羽引兵东渡,过乌江,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羽乃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刘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为四,四骑士各击其一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骑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羽,项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于是项羽乃欲以得胜之威,复击汉军,而汉军已去,故不能过。于是项王乃引兵东归,至垓下,与汉军决战。是时,汉军大破楚军,项王乃独身一人,骑一马,走东城,至乌江,自刎而死。”
这段文字中,项羽在垓下之战后,尽管处于绝境,仍然傲慢自大,认为自己之所以失败是天意而非战败,这便是“傲睨得志”的由来。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