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会计准则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基本阶段:
1. 计划经济时期(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这一时期,我国会计准则主要借鉴苏联模式,以国家统一会计制度为主,强调统一性和计划性。
会计工作主要是服务于国家计划经济,会计信息主要用于国家宏观调控。
2. 改革开放初期(20世纪80年代):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开始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会计准则开始向市场化方向发展。
这一时期,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开始引入国际会计准则的某些概念和做法,如成本效益原则、谨慎性原则等。
3. 会计制度改革阶段(20世纪90年代):
这一时期,我国会计准则体系进入全面改革阶段,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建立与国际会计准则体系相协调的会计准则体系,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比性。
4. 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阶段(21世纪初至今):
这一时期,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加快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步伐,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系列准则。
通过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在质量、结构、内容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5. 全面深化改革阶段(2017年至今):
这一时期,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进一步优化和完善。
会计准则体系更加注重反映企业经济活动实质,强调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和及时。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发展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借鉴国际经验到与国际准则接轨,再到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这一过程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的变革和会计理论的进步。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