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本逐末”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原意是指舍弃事物的根本,追逐细枝末节。在仓颉造字的典故中,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仓颉在创造文字时,虽然他发现了文字的根本——能够记录和传承语言,但他并没有只关注那些琐碎的细节,而是着眼于整个文字系统的构建。
具体到仓颉造字的故事,并没有直接提到“舍本逐末”,但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比喻仓颉在造字过程中的态度和方法。仓颉在观察自然万物、思考人类语言的基础上,创造了一套完整的文字体系,而不是仅仅关注于一些零散的符号。因此,可以说仓颉在造字时是“舍本逐末”的,即他舍弃了那些无关紧要的细节,专注于文字的根本——记录和传承语言的功能。
在现代汉语中,“舍本逐末”通常用来批评那些只关注表面现象、忽视根本问题的行为或做法。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