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大员”和“八大员”是中国计划经济时期对特定行业技术骨干和领导干部的称呼,两者有以下几个区别:
1. 定义不同:
12大员: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工业建设中提出“12大员”,指的是工程师、技师、经济师、会计师、律师、医师、教师、农艺师、畜牧师、水利工程师、建筑工程师、地质工程师等12个专业技术岗位。
八大员:在20世纪50年代,针对工业、建筑、交通、水利等行业的技术骨干和领导干部,提出“八大员”,通常指的是技术员、工程师、会计师、统计员、管理员、采购员、保管员、保卫员等8个岗位。
2. 适用范围不同:
12大员:覆盖面较广,包括各个专业领域的技术和管理工作。
八大员:则主要针对工业、建筑、交通等特定行业。
3. 职责不同:
12大员:各岗位有明确的职责和业务要求,如工程师负责技术设计、会计师负责财务会计等。
八大员:更多侧重于日常管理和操作层面的工作,如技术员负责技术指导、管理员负责管理现场等。
4. 历史背景不同:
12大员:提出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业建设时期,旨在加强国家经济建设。
八大员:提出于20世纪50年代,是为了加强工业、建筑等行业的基层管理和生产。
“12大员”和“八大员”都是针对特定时期、特定行业的技术骨干和领导干部的称呼,各有其历史背景和职责特点。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